2nm制程已無異議,但1nm怎么實現(xiàn)?這項技術至關重要
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3年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(IEDM2023)上,臺積電、三星和英特爾各自秀出了在下一代晶體管結構領域的尖端技術。圖中這款被稱為“互補場效應晶體管(CFET)”的晶體管結構,被視為1nm以下制程的關鍵要素,是繼FinFET和GAA之后的新一代的晶體管技術。它的出現(xiàn),將為半導體行業(yè)帶來哪些不一樣的圖景?
CFET推動摩爾定律的發(fā)展
CFET不是一個晶圓的集成方案,卻是摩爾定律的推動者。CFET的強大之處在于將nFET折疊在pFET之上,這樣就充分利用了器件3D的微縮的潛力。究其發(fā)展的歷史,F(xiàn)infet是業(yè)界芯片主流,但是5nm節(jié)點處,F(xiàn)inFET架構需要進一步演化,以提供更好的靜電控制和驅動電流。于是演化出GAAFET及CFET。GAA全環(huán)柵晶體管,將Finfet工藝中立體的晶體管平面放置,用納米片代替鰭狀的柵門,形成全部包圍的晶體管集成?!捌渲袞艠O從各個側面接觸晶體管形成溝道實現(xiàn)進一步微縮,比起Finfet僅3面被柵極包圍可進一步增強柵極溝道的控制能力,更好減少靜息功耗,增進功率,減少芯片面積,降低制作成本”,但是即便通過調整納米片可以調整芯片大小且更好實現(xiàn)進一步微縮,實現(xiàn)技術革新。但是3nm節(jié)點處,GAAFET依然受限。互補式CFET被推出。
CFET架構(PMOS和NMOS器件垂直堆疊并由同一控制柵極控制)可以減少42%-50%面積,提升7%性能。它的出現(xiàn)為1nm提供了可能。國內的異質CFET[1]是超越英特爾公司的3D堆疊GAA n/p-Si納米帶CMOS的,是包含SOI基pFET和MoS2基nFET。操作上是結合晶圓級絕緣體上硅和二硫化鉬。技術能抑制短溝道效應,降低寄生電容,具有好的兼容性兼容閾值和硅。MoS2二硫化鉬nFET測試了遷移良率和CFET在4英寸制造工藝的制造潛力。
這種3D堆疊異質CFET通過nFET和pFET的溝道和柵極形成的3D堆疊結構,集成密度顯著提高。其中使用到的CFET反相器的表現(xiàn)也很出色,使用的超低電源電壓也與成熟的Si CMOS技術中的創(chuàng)紀錄低水平相當。SOI技術和可控厚度的晶圓級轉移MoS2已經成熟,適合大面積集成,它的低熱預算轉移工藝,與現(xiàn)代工藝完全兼容。CMOS有其局限性,尤其是在驅動能力上,驅動能力弱降低電路集成密度。在傳統(tǒng)的Si-CMOS中,通常在nFET和pFET中要使用不同的金屬柵極材料去優(yōu)化驅動和電流,這需要多次光刻和復雜工藝。異質CFET(SOI-MoS2 CFET)可以優(yōu)化這問題,然而考慮到帶隙、遷移率和MoS2晶體管的縮放能力的匹配,Si-Mos2是先進技術節(jié)點最有吸引力的解決方案之一。此外nFET和pFET中的不同金屬柵極可以通過具有單個光刻步驟的3D堆疊工藝方便地形成。
三大家集體公布CFET相關技術進展
基于此,先進制程的三大頭部玩家臺積電、三星、英特爾都在密切關注CFET相關技術。
臺積電指出,CFET晶體管現(xiàn)已在臺積電實驗室中進行性能、效率和密度測試,并已經實現(xiàn)了48nm的柵極間距。此外,臺積電還介紹了在CFET晶體管方面獨特的設計和制造方法:在頂部和底部器件之間形成介電層以保持它們的隔離,這種設計可以減少漏電和功耗。為了進一步實現(xiàn)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集成度,臺積電在其CFET晶體管工藝中,嘗試將納米片中硅和硅鍺的交替層進一步隔離。例如,臺積電通過特定的蝕刻方法去除納米片中的硅鍺材料,從而釋放硅納米線。為了能將納米片中硅和硅鍺的交替層進一步隔離,臺積電使用了鍺含量異常高的硅鍺。這種材料比其他SiGe層蝕刻得更快,因此可以在釋放硅納米線之前構建隔離層。
三星將CFET晶體管結構稱為3DSFET,目前的柵極間距為45/48nm。在技術創(chuàng)新方面,三星實現(xiàn)了對堆疊式pFET(P溝道場效應管)和nFET(n溝道場效應管)器件的源極和漏極進行有效的電氣隔離。這種隔離可以有效地減少漏電流,提高器件性能和可靠性。此外,三星還通過將濕化學物質的刻蝕步驟替換為新型干法刻蝕,以此讓芯片中CFET器件的良率顯著提升。
英特爾展示了將CFET晶體管結構與背面供電技術相結合的新技術,并利用該技術實現(xiàn)了60nm的柵極間距。英特爾表示,此次在CFET方面的創(chuàng)新之處,在于將PMOS(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)和NMOS(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)結合在了一起,使得開關速度和驅動能力具有互補性,從而提升了晶體管的整體性能。將PMOS和NMOS與其PowerVia背面供電器件觸點相結合,以此更好地控制電流的流動,提高電源效率。
雖然,三家均未透露將在具體哪個制程節(jié)點中采用該晶體管結構,但公開資料顯示,臺積電或將在其2032年量產的A5工藝中,采用CFET架構。
復旦大學研發(fā)出異質CFET技術
復旦大學研究團隊:周鵬教授、包文中研究員及萬景研究員,創(chuàng)新地提出了硅基二維異質集成疊層晶體管。該技術將新型二維原子晶體引入傳統(tǒng)的硅基芯片制造流程,繞過EUV光刻工藝,實現(xiàn)了晶圓級異質CFET技術。
該團隊利用硅基集成電路的成熟后端工藝,將二硫化鉬(MoS2)三維堆疊在傳統(tǒng)的硅基芯片上,形成p型硅-n型二硫化鉬的異質互補CFET結構。結果證明,在相同的工藝節(jié)點下實現(xiàn)了器件集成密度翻倍,并獲得了卓越的電學性能。
簡單來說,就是該團隊研發(fā)出的異質CFET技術,是設計了一種晶圓級硅基二維互補疊層晶體管,不需要用到EUV,也可以實現(xiàn)晶體管密度翻倍。
隨著芯片工藝制程不斷進步,就需要尺寸更小、功能更強大的晶體管,同時,會讓制程微縮到一定程度,原本的晶體管技術就會出現(xiàn)靜電、漏電問題。因此,晶體管技術也隨著工藝迭代加快升級,而升級的重點在于提升靜電性能、控制漏電流。
比如,22nm工藝之后,F(xiàn)inFET取代MOSFE工藝,3nm工藝時代,GAAFET取代FinFET工藝,再先進的工藝(比如2nm以下),CFET將取代GAAFET工藝。因此,CFET是GAAFET工藝的迭代技術,也稱之為全硅基CFET技術。
這對于國內自主發(fā)展新型集成電路技術具有重要意義。畢竟,在中企無法獲得先進的EUV光刻機下,該技術給予了另一種可行性研究方向。如果一旦成功應用,那么將會繞過EUV光刻機的問題,制造出更先進的芯片。
以及CFET屬于下一代晶體管技術,是未來發(fā)展的重點,該技術的研發(fā)有利于我們取得先機。特別是在關鍵技術專利方面,先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與專利,對于后期芯片制程的發(fā)展是更有利的。
